作者:予臻
雷神影院讯: 《南京照相馆》给中国(zhōng guó)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时隔5个月(yuè),工作日票房实现了连续一周破亿(yì),暑期档终于有一部电影🎬能够冲击(chōng jī)40亿+票房。
《南京照相馆》的卖座振奋人心之际(zhī jì),也向电影🎬人提示这样一个事实(shì shí):没有过时的类型,只有讲不好的(de)故事。
自1987年提出主旋律概念以来,这一(zhè yī)类型电影🎬经历了几轮更迭。曾剥离(bō lí)娱乐属性的主旋律在新世纪初,开始(kāi shǐ)探索融合商业类型片的可能。从(cóng)融合动作类型的《战狼🐺2》到同融合(róng hé)战争类型的《长津湖》系列,主旋律一度成为(chéng wéi)了卖座的风向标。
后来,有学者认为(rèn wéi)主旋律思想是普遍存在于很多类型片(piàn),比如《流浪地球2》《唐探1900》,应该将这类型(lèi xíng)更名为新主流电影🎬。但主流叙事(xù shì)与娱乐性的结合,始终会有一种(yī zhǒng)先天性的矛盾感,难免会有舆论上(shàng)的争议。
《南京照相馆》的出现,似乎标志(biāo zhì)着主流叙事也能以一种返璞归真(fǎn pú guī zhēn)的方式呈现。
“一开始,我们就明确(míng què)一个大前提,即我们做的是严肃(yán sù)题材,要克制娱乐性的呈现,我们只能靠(zhǐ néng kào)叙事的力度去‘击穿’观众的情绪(qíng xù)。”跟着申奥一路从《受益人》《孤注一掷》打拼过来(guò lái)的编剧许渌洋告诉时光君,做《南京(nán jīng)照相馆》思路与之前的电影🎬完全不(bù)一样。

过去二十来年,电影🎬行业在(zài)追逐工业发展的路上,制造了无数(wú shù)华丽与奇观的视效场面。一场眼球(yǎn qiú)刺激的喧嚣之后,观众对于视觉冲击(chōng jī)的阈值升高,国内外特效大片频频败北(bài běi)。
最初看过《南京照相馆》的业内人几乎(jī hū)都没预见到电影🎬口碑发酵的方式(fāng shì),也是如此的返璞归真,即观众回归(huí guī)了对内容的讨论上,让电影🎬(diàn yǐng)形成了多点式、发散状的口碑(kǒu bēi)传播。《南京照相馆》的横空出世,或许预示着(zhe)电影🎬创作是时候回归本质,追求一种(yī zhǒng)纯粹的叙事力量。
用“侧写”感动观众(guān zhòng)
一听到故事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很多(hěn duō)观众会下意识以为电影🎬会使用“哭片(kū piàn)”手法,采用直白的煽情桥段催人泪下。
但(dàn)实际上,看过电影🎬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nà me huí shì)。《南京照相馆》对所有残忍画面的呈现(chéng xiàn)都非常的克制,而且主要将镜头(jìng tóu)对准了加害者,而不是消费受害者的(de)苦难。比如在呈现慰安制受害者的(de)遭遇上,镜头对准了那一张张(zhāng)毫无怜悯之心的日军脸庞,以及他们那(nà)充满性病痕迹的溃烂身体。
正是这些(zhè xiē)点到为止的细节,让很多观众为之动容。“我们(wǒ men)采用‘侧写’策略来表达这样一个‘直给(zhí gěi)’的故事。”许渌洋总结道。

这种反差的(de)叙事策略让观众产生一种久违的(de)感动。观众兴起了“拿放大镜”看《南京(nán jīng)照相馆》,扒出了越来越多的细节“彩蛋(cǎi dàn)”,比如邮差编号“1213”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gōng jì)日、毓秀唱的是抗战戏《四季歌(sì jì gē)》、最后活下来俩人姓氏连起来(qǐ lái)就是“金林(陵)”……
这些“彩蛋”都是《南京(nán jīng)照相馆》编剧团队精心埋给观众的(de)“信息矩阵”。
许渌洋解释说,今天电影🎬人(rén)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观众每天接触(jiē chù)到铺天盖地的资讯,短视频以爆炸式(bào zhà shì)方式传递内容信息。“如果电影🎬提供给(gěi)观众的信息量没有比短视频更高阶(gāo jiē),让他们获得更高的满足感,他们(tā men)为什么要为电影🎬买单?”
当下,电影🎬对(duì)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信息量要求,比(bǐ)十几年前更高。电影🎬需要用高颗粒(kē lì)度、高分辨率的细节呈现,给到观众(guān zhòng)不同于日常刷短视频的体验,才能(cái néng)赢得一个他们为电影🎬买单的可能(kě néng)。
面对短剧的冲击,有一种论调认为(rèn wéi)影视作品传递信息要尽量“简单粗暴”。但许渌洋(xǔ lù yáng)却认为大可不必,“观众聪明着呢,只要(zhǐ yào)你给清楚了。”

“要把信息给(gěi)清楚”依赖的是讲故事的基本功。《南京(nán jīng)照相馆》叙事上,不仅做到了给观众(guān zhòng)讲明白电影🎬外部的A故事,还让(ràng)一贯讳莫如深的电影🎬内部B故事产生了(le)广泛的讨论效应。
在编剧理论中(zhōng),A故事俗称外部叙事,推动情节的发展(fā zhǎn)、戏剧动作的发生,相当于发挥的是(shì)一个“钩子”的作用。《南京照相馆》A故事是(shì)讲一群普通百姓从求生到舍身传递(chuán dì)相片。
B故事俗称内部叙事,又称表意故事(gù shì),常见于人物的成长线。《南京照相馆》B故事(gù shì)是阿泰对伊藤友谊的认知,从(cóng)“我们是朋友”到“我们不是朋友”。随着(suí zhe)故事的发展,逐渐揭开了伊藤的(de)真面目,满嘴仁义道德,实则道貌岸然。

“我们不是朋友(péng yǒu)”这句台词对很多观众产生了相当(xiāng dāng)大的后劲。“当阿泰明白朋友关系背后(bèi hòu)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才知道如何(rú hé)做出他的选择。当下的我们也(yě)是如此,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才(cái)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许渌洋说。
今年5月(yuè)8日那天,许渌洋正好在德国,赶上了(le)纪念停战80周年。那天,德国人会放假一天(yī tiān)。柏林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能发现(fā xiàn)他们反思过去的痕迹。反观日本,则(zé)完全没有。“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电影🎬(diàn yǐng),让更多的人保持一个警惕(jǐng tì)的态度。”
人物塑造,要有对时代(shí dài)的感知力
十几年前,战争题材相关创作(chuàng zuò),为了向外探索与国际舞台的接轨,似乎(sì hū)总绕不开好莱坞那套反战片叙事模板(mú bǎn),总会在电影🎬里塑造一个有良知(liáng zhī)的加害者“反思怪”。比如去了圣塞巴斯蒂安(shèng sāi bā sī dì ān)国际电影🎬节《南京!南京!》,但它所塑造(sù zào)的反思日本兵角川,引发了不小的(de)争议。
不可否认,历史上存在有复杂的(de)个体。但作为电影🎬创作者,你在众多(zhòng duō)的历史人物中,如何抽取人物样本(yàng běn),是你个人的选择。而《南京照相馆(zhào xiàng guǎn)》选择把这个权力给到观众,尽可能(jǐn kě néng)站在观众的角度上去想问题(wèn tí)。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感知到(dào)《南京照相馆》“亲切”,它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de)说教感,只有一种关照普通老百姓的(de)真诚感。

“我们始终在想怎么‘钻(zuān)’到那个历史时刻,设身处地呈现普通老百姓(lǎo bǎi xìng)所面临的那场灾难。我们不想让(ràng)30万人变成一个统计数字,想让更多(duō)的观众切身感受到30万人的存在。”许渌洋(xǔ lù yáng)说。
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南京(nán jīng)照相馆》所选取的人物样本,都是(shì)贴近当下观众生活的普通人。阿泰相当于(xiāng dāng yú)是现在的快递员,毓秀相当于是(shì)现在的十八线小演员,老金一家是(shì)普通的小商贩,宋存义是一个小小的片警(piàn jǐng),王广海是留过洋、自以为见识很广(hěn guǎng)的凤凰男……
正是这样一群如同生活(shēng huó)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原本过(guò)着稀疏平常的日子,却突然卷入(juǎn rù)了一场屠杀。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zì jǐ)对周遭一切的认知,不断地随着(suí zhe)时局的变化而变化。阿泰、老金、宋存义(sòng cún yì)将最初“求生”的畏惧,转变为“赴死(fù sǐ)”的反抗。

“你塑造的人物可以复杂(fù zá)、可以有‘毛边’,但在大的层面(céng miàn)上,一定要有一个高的站位(zhàn wèi)。”许渌洋认为,创作者得对世界🌍的变化(biàn huà)以及我们当今所面临的困境,都(dōu)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才能保证(bǎo zhèng)你所塑造的人物是符合时代(shí dài)所需。
许渌洋说,可能因为他和(hé)申奥都是北京小孩,从小就比较关心(bǐ jiào guān xīn)我们在时代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wǒ men)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总结起来,即(jí)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下一部电影🎬《用武之地》,也融入(róng rù)了这样一种认知视角,探讨了当今(dāng jīn)我们所面临的困境。
电影🎬圈需要更(gèng)多的“老金”
“电影🎬故事是一个复杂(fù zá)的表述工程,不是单线条的,而是(ér shì)多层叙事交织而成的。”
许渌洋将自己(zì jǐ)比作电影🎬圈的老金,他认为编剧是(shì)一个职业、一个工种、一门手艺。只有把(bǎ)技术练入门了,才有资格说(shuō)后续艺术追求的事。

好莱坞主流叙事(xù shì)那套东西,玩了快一百年了,他们(tā men)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有审读员(yuán)、剧本医生等工种来帮助编剧完成(wán chéng)复杂的叙事系统。我们要摸索出(chū)自己的主流叙事体系,还有很长的(de)路要走,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沉淀(chén diàn)。
“中国电影🎬需要艺术家,但艺术家可遇不可(bù kě)求。中国电影🎬要健康发展,需要的(de)不是100个艺术家,而是100个斯皮尔·伯格,就(jiù)像保密局需要100个余则成。”
遗憾的(de)是,学校里的人才培养体系,常常是(shì)奔着培养金字塔尖上那20%人去的(de),而金字塔下80%的人不知道该(gāi)干嘛。
“很多创作者把自己看得过于(guò yú)重要,而我们没把自己太当回事(dāng huí shì),我们定位是要做手艺人,为故事(gù shì)、为观众服务的手艺人。”许渌洋说,对(duì)自己的态度,要降格,对自己所(suǒ)做的事情,要升格。他和申奥(shēn ào)都是从宁浩的“训练班”里学到了(le)这些,他们都十分感谢宁浩导演的(de)帮助。“宁浩导演是一个非常懂叙事(xù shì)原理的人,第一次跟他开会,聊(liáo)了两小时,比我大学四年学得(xué dé)都多。”
从第一部没拍成的片子(piān zi)到《受益人》,许渌洋和申奥接受宁浩的(de)“魔鬼训练”。在不断地否定、推翻、重改(zhòng gǎi)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边实践边(biān)学习,知道了哪个模板是适合你(nǐ)所讲的故事。申奥也曾在(zài)一篇采访里回应了这段“魔鬼训练(xùn liàn)”,称他受的所有“挫”都来自(lái zì)于宁浩。

从2016年入行到现在,他们经过了(le)近十年的时间的实践与训练,沉淀(chén diàn)出自己的手艺活儿,成就了现在(xiàn zài)《南京照相馆》的叙事力量。
古希腊时期的(de)思想家们认为艺术首先是一种技艺(jì yì),先有“技”再有“艺”,而现代人似乎常常(cháng cháng)把艺术当作表达思想的手段。没有技艺(jì yì)的进步,何谈艺术的成就。
当下很多(hěn duō)商业片导演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费劲拍出来(chū lái)的片子为什么卖不了,因为他们的(de)基本功都不扎实,仍然多次在犯(fàn)故事原理的基本错误,无法给到(dào)观众一个基本的、舒适的观影体验(tǐ yàn)。
“我和申奥都想做干到70岁(suì)以上的手艺人,我们就是电影🎬行业的(de)老金,我们也希望中国电影🎬能有(yǒu)更多的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