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神影院讯 日前,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时隔六年(liù nián)来到北京,宣传他的新片《奥本海默》。
该片(gāi piàn)在全球已斩获7.2亿美元票房,仅次于话题(huà tí)爆款《芭比》。
在环球影城出席《奥本海默》首映礼(shǒu yìng lǐ)期间,诺兰除了为众多中国粉丝在(zài)海报上签名,也回答了在观看(guān kàn)本片前,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识的(de)问题。
让人颇感意外地是,诺兰认为(rèn wéi)欣赏《奥本海默》最合适的观众,就是对此一无所知(yī wú suǒ zhī)。
他希望电影🎬用强烈的情绪感染力(gǎn rǎn lì),促使观众在看完之后,进一步了解(liǎo jiě)奥本海默其人其事。
这位曾举世瞩目的科学家(kē xué jiā),当初是如何勾起诺兰的改编兴致(xìng zhì)呢?

制造“奥本海默”
对诺兰的电影🎬稍微(shāo wēi)熟悉的影迷,或许还记得他早(zǎo)在上一部作品《信条》中,曾提到(tí dào)过奥本海默和“曼哈顿计划”,那是军火商(jūn huǒ shāng)普利亚和男主角之间的一次对话(duì huà)。

有意思地是,《信条》杀青之后,罗伯特·帕丁森又(yòu)送给了诺兰一本书📖,这便是凯(kǎi)·伯德和马丁·舍温共同撰写的《奥本海默(ào běn hǎi mò)传》。
书📖中蕴藏了奥本海默大量的私密(sī mì)往事,以及他对原子弹的复杂态度(tài dù),这些都唤起了诺兰在青少年时期(shí qī)的记忆。
彼时,正值世界🌍核裁军运动,诺兰(nuò lán)最早获知核战争的巨大威胁,便是在(zài)那个时候。
他顺着《奥本海默传》中细密(xì mì)的内心纹理,发现这位复杂的科学家(kē xué jiā),和自己电影🎬里的那些男主角惊人(jīng rén)相似。这让诺兰下定决心,改编这部人物传记(rén wù zhuàn jì)。
和《甘地传》《末代皇帝》这类经典传记片(zhuàn jì piàn)不同,诺兰打算“和奥本海默一起经历这个(zhè ge)故事”,而不是纯然从客观外部的(de)视角,对这位人物评判指摘。

所以在(zài)《奥本海默》的影像呈现上,分为黑白和(hé)彩色两个部分。
前者近乎记录式的(de)笔触,代表着他人眼中的奥本海默;而(ér)后者为情绪性的质感,再现了奥本海默(ào běn hǎi mò)自己眼中的世界🌍。
为了更好地塑造(sù zào)这一角色,诺兰邀请了老搭档基里安(ān)·墨菲,后者曾在“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dào mèng)空间》和《敦刻尔克》等影片中出现,但(dàn)都以配角身份参演。
《奥本海默》是墨菲(mò fēi)首度在诺兰的电影🎬中担纲男一号(nán yī hào)。

相比于前期剧本的撰写和演员(yǎn yuán)的遴选,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要(yào)更加繁琐,当然也更为艰难。
诺兰并(bìng)不打算让奥本海默身上的科学家属性(shǔ xìng),变成可有可无的符号,而是希望用更(gèng)坚实,也更令人信服的细节,向观众(guān zhòng)展现奥本海默的天才和魅力。
为了实现(shí xiàn)这一点,诺兰邀请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大卫(dà wèi)·萨尔茨伯格教授,以及从《星际穿越》就(jiù)开始合作的基普·索恩。
后者曾经在(zài)普利斯顿大学期间,参与过奥本海默召开(zhào kāi)的研讨会,也聆听过其教授的(de)课程。

这让诺兰在处理一些场景(chǎng jǐng)细节时,拥有更多参考的真实(zhēn shí)理据。
最大的困难,当然还是如何还原(huán yuán)核爆现场。
对于动辄实拍的诺兰来说(lái shuō),他和特效总监安德鲁·杰克逊商议许久(xǔ jiǔ),终于想到用炸药💊、镁光照明弹和黑火药💊(hēi huǒ yào)引爆大量汽油,逼真模拟原子弹爆炸时(shí)的骇人场面。

“实拍狂魔”诺兰希望(xī wàng)每个场景都是感觉真实的,所以(suǒ yǐ)剧组为还原年代场景,竟然真的建了(jiàn le)一座小镇来实拍,演员们得知后(hòu)也备受激励。
从前期策划到现场(xiàn chǎng)拍摄,诺兰如一丝不苟的顶级建筑师,不断(bù duàn)垒出《奥本海默》足以震荡灵魂的电影🎬(diàn yǐng)大厦。
成为“诺兰”
诺兰从小就在英美两国(yīng měi liǎng guó)之间来回居住,他的父亲是从事(cóng shì)广告文案的英国🇬🇧人,母亲是四处奔波的(de)美国空姐,这也养成了他自小(zì xiǎo)多元化的视角。
他吸收英国🇬🇧古典文学的(de)传统,但对美国普世的大众文化毫不(háo bù)拒绝。
诺兰是家中老二,上有长兄(zhǎng xiōng)马修,下有三弟乔纳森,这两人都主攻(zhǔ gōng)文学,尤其是乔纳森,后来和二哥组成(zǔ chéng)兄弟拍档,合作过一系列经典影片,如《记忆(jì yì)碎片》《致命魔术》和《蝙蝠侠:黑暗骑士》。

诺兰(nuò lán)对电影🎬的兴趣由来已久,从7岁开始(kāi shǐ),就拿父亲的超八毫米摄影机拍摄(pāi shè)定格动画。
这一点倒和斯皮尔伯格的(de)成长历程颇为相似。
上大学后,诺兰(nuò lán)的主修专业其实是英国🇬🇧文学,但他(tā)参加了一个名为“16mm”的电影🎬社团,拍摄(pāi shè)了几部富有创意的短片,其中最有(zuì yǒu)代表性的便是1997年的《蚁蛉》。
一个(yí gè)男人👨在房间用鞋子追打地上(dì shàng)的小人,殊不知,另一个更大的自己(zì jǐ)正在身后,将要挥起鞋子拍打。

这部(zhè bù)短片暗示了诺兰日后的电影🎬风格(fēng gé):惊悚,悬疑,且有着工整的叙事结构(jié gòu)。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诺兰结识(jié shí)了同在电影🎬社团的妻子——艾玛(ài mǎ)·托马斯。
一年后,在6000美元的制作资金(zī jīn)下,诺兰邀请电影🎬社团的朋友,拍摄(pāi shè)了首部长片《追随》。该片在旧金山(jiù jīn shān)电影🎬节反响不错,也引来好莱坞电影🎬人(rén)的关注。
他们出资500万美元,让诺兰得以(dé yǐ)开拍《记忆碎片》。
该片被称为“最难懂(nán dǒng)的诺兰电影🎬”,讲述男主角在痛失爱💗妻(ài qī),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的情况下(xià),陷入记忆谜团成为杀人犯的故事。

可以(kě yǐ)说,《记忆碎片》让诺兰在好莱坞初露锋芒(chū lù fēng máng),也成为不少大制片厂纷纷看好的(de)潜力股。
虽然由阿尔·帕西诺主演的《失眠症(shī mián zhèng)》反响平平,但华纳出资1.5亿美元,重磅打造(dǎ zào)的《蝙蝠侠:侠影之谜》却开辟了漫改(màn gǎi)电影🎬的新思路,在影迷圈大受欢迎。
此后(cǐ hòu)诺兰的电影🎬之路,如火箭一般(yì bān),飞速上升。
不管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引发的(de)社会热议,还是《盗梦空间》中美两开花(kāi huā),还有《星际穿越》上映后,在国内掀起(xiān qǐ)的“诺吹”潮流,都宣告着诺兰已经(yǐ jīng)成为最受欢迎的好莱坞大导之一。
为什么(wèi shén me)是他?
诺兰能在世纪末的电影🎬(diàn yǐng)舞台上脱颖而出,并不奇怪。彼时世界🌍(shì jiè)电影🎬正经历着一场“改良运动”。

昆汀(kūn tīng)几乎是最早发起这场运动的导演(dǎo yǎn),他在1994年执导的《低俗小说》采用环形(huán xíng)叙事,用几段看似独立的故事拼贴(pīn tiē)成一个完整复杂的结构。
盖·里奇(lǐ qí)的《两杆大烟枪》则是多线叙事(xù shì),交叉剪辑,最终汇成一块。
大卫·林奇的(de)《穆赫兰道》更像是梦境和现实的相互(xiāng hù)参半,时时透露出混乱和不安。
诺兰(nuò lán)便是这些导演中的一环,他的(de)《追随》《记忆碎片》同样是非线性叙事,尤其(yóu qí)是后者,采用黑白和彩色、正序和(hé)倒叙的影像密码,让观影过程宛如(wǎn rú)一场解密游戏。
简答来说,昆汀、里奇、林奇(lín qí)和诺兰,这批导演将商业片,尤其是(shì)好莱坞商业片平铺直叙的线性叙事,往复杂(fù zá)多义的非线性叙事上转变。

而对于(duì yú)诺兰来说,他的非线性叙事风格尤其(yóu qí)高效有力,也最容易为观众所(suǒ)接受。
他在《致命魔术》中,将非线性(fēi xiàn xìng)叙事落实到交叉剪辑上,用两个(liǎng gè)时空的“读信”情节,构造两段故事的(de)因果关系,从而制造悬念。
到了《盗梦空间》,则(zé)是以盗梦为噱头,呈现几个嵌套式(shì)的梦境空间,形成趣味盎然又惊心动魄的(de)互动关系。
这种略显烧脑的电影🎬风格,让(ràng)诺兰的影片常常显得别出心裁,更重要(zhòng yào)的是,它会让观众感受到智性(zhì xìng)上的压迫、反复观影的乐趣,以及(yǐ jí)寻觅细节的快感。

在此基础上,诺兰(nuò lán)的电影🎬虽然并不主打强烈的(de)情绪输出,但却总以灰色主角抓人(zhuā rén)眼球。
《记忆碎片》其实说的是一位(yī wèi)不自知的杀人犯,如何像西西弗(fú)一般轮回复仇噩梦:他既是一个(yí gè)受害者,又手持屠刀,无法放下。
《致命魔术(mó shù)》里的两个男主角,看似不断追求魔术(mó shù)的至高奥义,实则在仇恨和妒忌(dù jì)中越走越远,迷失本心。

诺兰电影🎬中的(de)角色魅力,不同于传统的好莱坞大片,大多(dà duō)聚焦于主角的正面,发掘他们身上(shēn shàng)光彩夺目的因子,而是在灰色人物身上(shēn shàng)做实验,用一连串的极端事件,将(jiāng)他们逼向疯狂的边缘。
说白了,诺兰(nuò lán)的电影🎬,是将反派当做正派来(lái)拍,从而颠覆我们的观影预期。
此次(cǐ cì)的《奥本海默》同样如此。
诺兰并不打算(dǎ suàn)塑造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而是让极富(jí fù)争议的“杀人武器”降临到这位普罗米修斯身上(shēn shàng)。
让观众看到他的脆弱无奈,触(chù)碰到他的细腻悲悯。

这是诺兰的(de)独特才华,也是他被这个时代(shí dài)认可的原因之一。
作者:南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