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圓滿收官,由泉州市科技局推薦的福建立亞新材有限公司參賽項目“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材料——高性能陶瓷纖維”從1494家晉級全國賽的優秀項目中脫穎而出,以全國第八名的優異成績獲得三等獎,創下福建省參賽以來最好成績。位于泉州市臺商投資區的福建立亞新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從事高性能陶瓷纖維及前驅體領域的研發及生產,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公司是已知唯一透波型氮化硅纖維產業化企業、全球第四家系列特種陶瓷纖維及前驅體產業化企業。
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是一項全國性創業比賽,由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家網信辦和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共同指導舉辦,旨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大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集和整合各種創新創業資源,引導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創新創業,搭建服務創新創業的平臺,弘揚創新創業文化,激發全民創新創業熱情,掀起創新創業熱潮,打造推動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強勁引擎。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Model S Plaid碳陶瓷剎車套件在特斯拉中國官網正式上線!意味著,在國內各大賽道上Model S Plaid能夠釋放全部潛力,一展“地表最快量產車”的極速表現!11月20日,特斯拉中國官網更新,Model S Plaid碳陶瓷剎車套件于在線商店正式上線,售價109494元。作為安裝類產品,用戶可通過線上下單,預約線下安裝服務,在特斯拉服務中心裝配此套件。
安裝后,賽道駕駛過程中,套件可以提供更強大的制動力與耐熱性,增強車輛穩定性以提升圈速,并將解鎖322公里/小時的最高極速。要知道,普通民航客機起飛時速約200~300公里/小時,也就是說,該車最高時速將比飛機起飛還快。特斯拉不僅跑得快,并做到了穩定性與舒適性兼顧。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國內銷售的Model S Plaid碳陶瓷剎車套件,由碳陶瓷制動盤、一體式鍛造卡鉗、高性能剎車片以及更高沸點的制動液構成。各個都是黑科技。例如,制動盤并未使用常規的短切碳纖維材料,而是采用連續纖維技術和3D矩陣結構,結構強度更好,耐熱性更強;為了提高耐用性,制動盤表面覆蓋了一層陶瓷摩擦涂層,能減少制動時產生的顆粒物、腐蝕和磨損,無論日常駕駛還是專業賽道,車主都將獲得可預測的、高效的制動體驗。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近日,6集大型工業紀錄片《棟梁之材》在央視財經頻道播出,以全景式的視角,展示了支撐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呈現短短幾十年間,中國完成的新材料產業上的跨越。
其中上榜的有陶瓷彈簧、氮化硅陶瓷軸承球:
在中國建材集團的一個廠房里,隱藏著兩個研究工業陶瓷的頂尖團隊。廠房東頭的團隊由李伶帶領,她要挑戰人類的常識,讓陶瓷具有彈性。他們的作品是陶瓷彈簧。陶瓷彈簧的秘密在于組分與外形的精巧配置。新制彈簧樣品已經在測試設備上安裝完畢。挑戰的目標是25%的壓縮量,也就是50毫米的彈簧要往下壓縮12.5毫米,這幾乎是陶瓷材料彈性的理論極限。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只有3個國家有能力生產陶瓷彈簧。目前已知的彈性壓縮量紀錄是20%,李伶團隊最新燒制的陶瓷彈簧,完成了25%的世界紀錄挑戰。廠房另一邊,制造軸承的氮化硅陶瓷球是張偉儒團隊為之驕傲的作品。這種陶瓷,硬度僅次于金剛石,重量只有鋼材的三分之一,被認為是目前綜合性能最好的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之一。由其制成的陶瓷軸承,轉速可達每分鐘60萬轉,耐高溫達到1200攝氏度,更奇特的是它具有自潤滑的特性。
另外還有:
在中國建材集團旗下蚌埠中光電的工廠中厚度僅0.03毫米的柔性玻璃,實現連續折疊100萬次不破損;
中國建材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泰山玻纖4微米超細絲織成超薄電子布;
中國建材集團所屬中復神鷹是中國首個萬噸級碳纖維生產基地,主要生產T700級、T800級及以上碳纖維。一束一米長的T1000級碳纖維重量僅0.5克,卻可以承擔500公斤的力量,取筷子粗細的一束,足足可以拉動兩架C919國產大飛機。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內蒙古奈曼旗多個玻璃纖維制品項目在建,預計今年10月建成投產:
勝玻公司特種玻璃纖維制品項目建設規模為年產6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原材料及2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制品,今年4月開工,預計今年10月建成投產;
奧麗公司高性能玻璃纖維制品項目建設規模為年產10000 噸高性能玻璃纖維制品生產線及配套設施,今年5月開工建設,預計今年10月建成投產;
奧玻公司高性能玻璃纖維制品項目建設規模為年產11000噸高性能玻璃纖維制品生產線及配套設施,今年5月開工建設,預計今年10月建成投產。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摘要:
7月4日消息,泰山玻璃纖維有限公司召開“年產60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智能制造生產線項目”——泰山玻纖太原基地“燈塔工廠”建設規劃申報認證服務項目啟動會,標志著全球首座玻纖行業“燈塔工廠”建設拉開帷幕。
“年產60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智能制造生產線項目”位于山西綜改示范區陽曲工業園區,總規劃用地855畝,計劃總投資70億元,預計達產后年產值36億元。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產能30萬噸,預計2025年8月建成投產。項目采用國際先進的單元窯拉絲生產技術,將建成國內主要的綠色環保高性能玻璃纖維智能制造基地,打造全球領先的玻纖現代化“燈塔工廠”。
“‘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代表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建設‘燈塔工廠’對于泰山玻纖來說是一次偉大的自我變革,將為實現玻纖生產全過程高效平穩、安全綠色、管理過程信息化數字化等目標發揮重要作用。”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泰山玻璃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志堯在泰山玻纖太原基地“燈塔工廠”建設規劃申報認證服務項目啟動會上表示,泰山玻纖將始終堅持高質量的建設標準,聯合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努力把太原基地建設成為玻纖行業的首家“燈塔工廠”,為全球玻纖行業打造數字化生產標桿樣本提供“泰玻經驗”。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5月28日12點31分,中國東方航空MU9191航班順利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之后穿過了象征民航最高禮儀的“水門”。國產大型客機C919全球首次商業載客飛行成功。作為我國首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干線客機。一直以來,航空發展就流傳著“一代飛機,一代材料”的說法,形象地概括了采用高性能新材料與提高飛機性能之間的密切聯系。一份研報顯示,C919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中,鋁合金占比達到65%,鈦合金占比9.3%,超高強度鋼占比6.9%,復合材料占比11.5%。其中的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有:
T800級碳纖維復合材料
C919大型客機是國內首個使用T800級高強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民機型號。相比T300級材料,T800級材料強度、模量更高,韌性更強,具備更好的抗沖擊性,C919上受力較大的部件,如后機身和平垂尾等都使用了T800級碳纖維復合材料。C919上使用的T800材料采用增韌環氧樹脂基體,增強纖維為T800碳纖維,拉伸強度和拉伸模量較T300提高50%左右,也是目前國際上民機主承力結構應用最為廣泛的復合材料。
玻璃纖維復合材料
相比碳纖維復合材料,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稍低,但由于碳纖維介電常數較高,會影響雷達工作,C919大型客機的雷達罩使用了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另外一些受力較小的部件,如襟翼也使用了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因為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成本比碳纖維復合材料低,在受力較小的部件上應用,既可以達到設計要求,又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碳纖維復材及陶瓷基復材
航空發動機作為“航空之花”,可以說是航空技術和工業積累的完整體驗。C919的發動機為LEAP-X1C發動機。它采用了18片賽峰公司研制的碳纖維復合材料風扇葉片以及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研制的陶瓷基復合材料渦輪部件。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5月24日,中復神鷹年產2.5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全面投產暨供應鏈大會在西寧成功舉辦。
會上,中復神鷹董事長張國良介紹了項目情況,中復神鷹西寧2.5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全面建成投產,不僅刷新了國內萬噸級碳纖維工程的建設紀錄,也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征程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復神鷹將把握住全球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快速發展機遇,積極構建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效益顯著的產業新體系,為青藏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綿綿動力。
歷時4年,中復神鷹在高原上擘畫了“全球單體最大碳纖維基地”的雄偉畫卷,創造了嘆為觀止的“超級工程”。該項目的全面投產,為產業鏈提質升級提供了堅實的材料支撐,為碳纖維行業萬噸規模建設樹立了新標桿。從“西寧2.5萬噸高性能碳纖維生產基地全面投產”到“連云港3萬噸高性能碳纖維生產基地啟動建設”,是中復神鷹堅持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重要戰略部署。未來,中復神鷹兩大萬噸級生產基地將東西“兩翼齊飛”,助力材料強國建設,進一步提升國產碳纖維在全球碳纖維產能布局中的份額,推動國產碳纖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大有作為。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近日,上海石化24K碳纖維產品成功在該公司1500噸/年碳纖維生產裝置批量化生產,實現產量、質量雙達標。據介紹,碳纖維可分為不同絲束,一般用K來表示,1K、3K、6K、12K、24K屬于小絲束碳纖維,48K及以上的屬于大絲束碳纖維,可以形象地把大絲束和小絲束比作寬膠帶和窄膠帶,24K碳纖維產品的絲束寬度介于48K和12K碳纖維產品之間。隨著24K碳纖維產品的加入,上海石化向實現通用級、大絲束、小絲束、高性能等系列碳纖維產品全面布局再邁出堅實一步。此次24K碳纖維產品的批量化生產,是該公司1500噸/年碳纖維生產裝置年度降本增效計劃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前期對生產工藝進行摸索、優化的基礎上,創新運用新工藝、新流程和新的控制方法,在原先12K碳纖維生產線上進行擴容,實現了連續化批量生產,成功制得了高質量的24K碳纖維產品。在相同生產條件下生產24K碳纖維產品,可大幅度提高碳纖維生產線的單線產能。隨著產量的有效放大,裝置綜合能耗也可進一步降低。
注:K指的是一束碳纖維中有多少根碳纖維單絲。1K指的是一束碳纖維中有1000根單絲,3K指的是一束碳纖維中有3000根單絲,所以這個K,可以把它看成千這個單位。常用的有1K、3K、6K、12K。一般而言,1K、3K、6K、12K和24K的被稱為小絲束;48K、60K、80K、120K及以上的則稱為大絲束。從強度上來看,K數越小,強度越低,但是售價上,K數小的反而貴,成反比例。由于具有輕量化和高強度等特點,小絲束碳纖維通常用于航空航天工業,比如直升機旋翼葉片、機翼組件、螺旋槳、座椅和儀表外殼等。3K和12k是最受歡迎的材料,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建筑、娛樂和體育用品。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哈玻院新項目一期工程12棟單體建筑主體已完成結構封頂,預計8月將全部竣工,年底即可投入生產。”近日,在位于哈爾濱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的項目現場,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玻院)黨委副書記楊松向記者介紹,哈玻院投資10億元打造的國家新材料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目前一期工程基建工作已完成75%。
一年前,這塊占地5.6萬平方米的土地上雜草叢生,如今12棟建筑已拔地而起。商業航空航天復材車間、復合材料艙段車間、高鐵復材構件車間、通信復材構件車間、設備公司車間、檢測車間、綜合樓辦公樓等建筑整齊排布,塔吊、巨型機械手臂正在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產業基地化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12棟建筑正在進行內部水電、防水以及外立面設施裝修。二期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計劃建設7棟建筑,以滿足企業生產和科技產品研發、檢測需要。”楊松介紹。2022年5月,哈玻院國家新材料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正式開工,近一年來,以幾乎每周修建一層樓的速度全力推進。未來,基地項目將打造“一園兩中心”企業模式,“一園”即一個產業園,包括商業航天復材部件產業、商業航空復材部件制造產業、高速列車復材部件制造產業、5G通訊復材部件制造產業、復合材料雷達天線罩等產業板塊;“兩中心”即新材料測試評價中心和復合材料研發中心。“項目一期工程設計生產能力為年產各種先進復合材料4600臺套,建成投產后,將極大提升哈玻院的先進復合材料產品制造能力,至2025年,企業產能將提升一倍,產值將翻一番。”哈玻院副總經理劉永純向記者介紹。
哈玻院成立于1960年,是我國最早從事樹脂基復合材料研發的科研機構之一,是科技部首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樹脂基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單位,研制的新型材料產品成功應用于神舟、天宮、天舟、空間站、嫦娥、長征等載人航天和國防工程。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功能性柔軟可拉伸纖維材料在生物醫療器械、軟體機器人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需求。目前的纖維制備技術包括干/濕法紡絲、電紡、微流控紡絲、熱拉伸和直接打印等方法,但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不足,包括制備過程復雜、能源消耗高、溶劑使用量大、經濟成本高等問題。自然界中,蜘蛛、蠶等可在溫和條件下吐出長絲并根據環境改變而調控其性質,其制備過程非常高效和簡潔。受此啟發,新加坡國立大學Swee Ching TAN、吉林大學朱有亮等團隊合作,報道了一種模仿蜘蛛吐絲過程的常溫常壓自發相分離紡絲技術(PSEA)。該方法無需額外加熱、紫外固化或凝固浴等條件,獲得的功能性軟纖維具有足夠的強度(超過6 MPa)、柔軟性和可伸縮性(應變超過500%),同時兼具優異導電性(約1.82 S m?1)和多模態感應能力,可以廣泛應用于智能織物等可穿戴電子產品。這一創新制備方法為生產多種功能集成的柔性纖維材料提供了高效低成本解決方案,該研究成果有望為纖維電子學領域的材料開發和創新應用開辟新的途徑。該論文以“Biomimetic spinning of soft functional fibres via spontaneous phase separation”為題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
通常,將不同功能(如柔軟性、可伸縮性和電導性)集成到一維纖維中對于合成材料來說是一個兩難問題:因為大多數柔軟軟可拉伸材料不具有本征導電性,而導電材料難以制成高度可拉伸的纖維材料。現有技術或方法涉及復雜制造工藝或多個后處理步驟(例如預應變工程、導電填料嵌入、表面涂覆等)。通過“一步法”工藝實現了多功能柔性纖維的低成本制備,能耗極低且溶劑使用量少,為纖維和織物電子器件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發展路徑。利用空氣中水分子誘導前驅體纖維自發產生非溶劑蒸汽誘導相分離(NVIPS)效應,進而實現了常溫常壓下(70-75%相對濕度、~25℃、一個大氣壓)由紡絲液到固體纖維的相轉變。所獲得的功能性纖維具有優異的可伸展性、強度和導電性,可廣泛應用于可穿戴纖維織物電子領域。
查看更多請點擊以下來源鏈接。
信息來源:
(以上信息來源或部分來源于以下文獻或網絡鏈接,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刪除)
]]>